那边俄乌战场谈判还没个谱,这边美国和法国又吵起来了。
事件起因是这样的,
今年3月,法国议员拉斐尔·格卢克斯曼公开要求美国归还自由女神像,理由是美国现在“已不再代表美国所捍卫的价值观”。
美国“所捍卫”的价值观是啥,难道换了个总统就不一样吗,对我们来说好像没啥区别。
不过,西方人认为有区别,特朗普政府就是个“异类”,法国议员针对的就是“特朗普和他的仆从们”。
白宫新闻秘书美女卡罗琳
拉斐尔议员的言论很快招来了美国的“反击”。
特朗普的“喉舌”,新任白宫新闻秘书美女卡罗琳马上怼了回去:“没有美国,法国人现在得说德语”。
这个发言人虽然怼的是事实,但是很毒辣。
在这里我们不否认美国为二战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任何时候,拿别的国家战争创伤开玩笑的人,都不算是一个正常人。况且还是一个天天抛头露面的“新闻发言人”。
如果我是法国人,我会回击道:如果没有我们法国帮你们打赢独立战争,可能现在都没有美国这个国家。
诺曼底登陆战役
自由女神像曾是法美两国历史同盟的见证
1886年,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将这座象征自由与民主的雕像赠予美国。
这个战争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国独立战争”。
当年英国人为了更好的开发和殖民北美大陆,开始向北美大量移民。这些移民除了英国人,还有少部分法国、西班牙人等等欧洲原住民。
按理说不应该啊,好歹都是“自己人”,这些扎根的英国人后代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
主要原因就是英国政府对这些北美移民“压榨”的太厉害了,英国人把这些移民当做了“提款机”。
北美大地上的这些N代移民眼看着贪得无厌的英国殖民者们没个底线,就开始组织反抗了。
这场战争从莱克星顿打响,由北到南,分两个阶段,从1775年开始一直打到1783年结束,历时八年。
1775—1778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主战场在北部,英军占据优势。
1779—1781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主战场转到南部,美军以弱胜强。
期间,美军得到了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大量援助和支持,包括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和舰队,或多或少的都遭到了其他列强的合力打击(趁火打劫),所以,这场战争英国人是必败的。
因为英国人当时遭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反殖民国家的反抗,还有一些等着看笑话的列强也开始孤立他们。
当时如果没有法国人的帮助,美国是难以击败英军的。
当时的英国军队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而北美军队装备有限,训练匮乏,我们看到在战争第一阶段,北美军队是屡战屡败。
但是到了战争中后期,随着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加入北美战火,战争的天平逐渐向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军队倾斜。
到了独立战争的后期,法国舰队在海上击败了驰援的英国舰队,再加上17万美国与欧洲各国的联军,完成了对英军的战略包围。
在1781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英国人最终宣布向华盛顿率领的殖民地军队投降。
自此以后,美国与法国也成了亲密的盟友。
巴托尔迪创作自由女神像
100多年后,法国设计师巴托尔迪为他的美国盟友精心制作了这座象征自由与和平的“自由女神像”。
其设计者巴托尔迪曾言:“自由之光应照亮世界。”
然而,百年后的今天,这座雕像却成了两国人民价值观分歧的靶心。
法国议员拉斐尔指责美国“与暴君为伍”,以自由之名行霸权之实,甚至以解雇科学家、退出国际协议等行为“蔑视自由精神”。
他认为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已经不配拥有自由女神像,要求其归还。
因此才招致白宫女发言人的无底线“痛击”。
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优先”造成了跨大西洋国家之间产生裂痕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重返白宫后,延续了“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路线。
他主导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施压加拿大成为“第51个州”、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甚至公开质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合法性以换取矿产协议。
这些赤裸裸的霸权逻辑,与自由女神像所承载的“精神”可以说是完全相左。
也难怪法国对美国的失望。
美国多年来一直自诩为“自由灯塔”,但其政策却屡屡背离这一理想,从冷战时期颠覆刚果(金)民选政府以控制铀矿,到近年以关税胁迫盟友、公开觊觎他国领土。
美国其实是以“自由之名”行“龌龊之事”。
关于此事,法国人也并非没有自己的小心思。
他们借此事谴责美国,呼吁法国“重建民主抵抗运动”,其背后根本目的就是2027年总统选举。
有一句话说得好:当自由沦为政治口号,雕像归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真正践行其精神。